第417章 李自成的纠结(第1/2 页)
攻城战从来都是体力活,是一场双方决心和耐力的比拼。
就像两位角斗士,拿着刀互捅对方。坚持到最后,谁还有余力捅出最后一刀,谁就是最后的大赢家。
李自成抚着额头,有点迟疑,不知道自己是否还应该继续攻城?
闯军从周边拉来了数万百姓,在广宁和阜成两门外垒砌了两座高台,准备安置火炮,和城中明军互轰。
但自开始修建的那刻起,明军就轰击不断,炸死、炸伤军民无数。最后好不容易修成,也比城头矮了半截。
李自成不在乎那些死伤的百姓,也不在乎在上面安置的火炮能不能和城头明军对轰。
毕竟,火炮只是威慑,通过炮轰使城内军民军心浮荡。而最后破城,还得靠人命向里面填。
他在乎的是,明军如此不惜炮弹,说明城中准备充足。
他们直接轰击修筑高台的百姓,说明他们根本不在乎是否会炸死百姓,那驱民攻城恐怕也不会有太大作用。
而且,京师周边百姓要么早已逃走,要么被放入京内,这几万人都是好不容易拉到的。
不驱民攻城,那只有靠自己手下的将士,而且不能只用那些新投靠的明军,毕竟保定的例子就在眼前。
而京师,城又高,墙又厚,各种防御设施完善。要想攻城,必须有足够的云梯和各种攻城器械。
但在此之前,崇祯皇帝早就砍掉了京师周边三十里的树木。要想制作这些,就必须从更远处运来树木。
而且崇祯皇帝之前还用重金招募各种工匠,这么多天,闯军也只找到了十多个木匠,剩下的都在城中。
从更远处运来木材,再让少的可怜的工匠制成云梯和攻城器械,并让其他将士临时充当工匠。
最后的结果是,制作出来的数量少,而且质量堪忧。
就目前的这些,或许能组织一次进攻,但难以持续。除非城内明军军心彻底散乱,否则绝难攻入。
但城内守军明显不是如此。
牛金星射了无数信进城。
但据城内细作传出来的消息,守军并没有禁止士卒传阅。而是将信的内容印在报纸上,然后逐条反驳。
李自成听牛金星念过,虽然那些反驳听起来有些牵强附会,但至少能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
与之相反的,城内也有无数信射出。
李自成看了。
都是在问李自成是否真的与东虏有合作?问他是否会将城中的财宝和妇人送给东虏?
还问他是不是汉人?
问他为何坐视东虏在京畿烧杀抢掠?
说大明天子至少在香河歼灭万余鞑子,而他却与满虏合作。
这些东西,闯军士卒看了,军心受到了一些影响。
最主要的,连军中将领也产生了分裂。
如牛金星,他支持暂时和东虏妥协,先攻破京师。但更多的如刘宗敏、李过、刘芳亮,他们支持先将东虏赶出中原。
这让李自成也十分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