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玄德湖公园 > 十二 今古文之争

十二 今古文之争(第2/2 页)

目录
最新历史军事小说: 中国近代轰动案件魔道祖师衍生之恨别嬿婉重生归来,进忠此生我疼你清穿:都喜欢多尔衮?那我选多铎JOJO:乔斯达家的活化石大国科学家,侯亮平要查我?娶鬼妻行阴阳都分家了,他们越过越穷关我啥事战国:征服所有不服时妤祈安通晓古今:我拥王爷稳坐江山当生活游戏成了真女帝带着新技能开始算命了全民求生:我能打怪爆装备末世之危险永远在路上末世:外神竟是我自己蝶梦盛唐新倩女幽魂梦奇缘阴娘子帮我在地府找个人

虽然当时他们没有立刻被全面采纳,但也就此在汉朝站稳了脚跟。

十二 今古之争 (第22页)

汉武帝以后,今经学正式成为西汉帝国的国家层面上的官方发展指导理论。

自此以后,甭管那些朝廷决策多么匪夷所思,多么千奇百怪,比如西汉末年的传国易姓思潮,究其根本,那都是有今经经义背的,是由死了好几百年的孔老夫子背的。

孔老夫子也是惨。

照理来说西汉帝国有了一套成熟的国家治理理论指导以后,应该没什么波折了才对,但问题在于,今经学还就真的没有完全遵照帝国统治者的需求给他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今经学的理论学家们始终没有为汉帝国完成设计一套类似于周礼一样的“汉礼”。

在儒家经典之中,对于国家和皇帝来说,最重要的是《礼》和《春秋》这两部经典,前者是理论,后者是实践。

汉帝国的统治者们需要的是一套统御四极的“天子礼”,而今经学理论中的“礼”实际上是士人的礼,他们按照这套理论所能做到的,是【推士礼而至于天子】。

这也就意味着,在今经学的礼学理论中,天子和士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天子能享用的,士也能享用,双方的区别在于数量多少,而不在于有没有,能不能。

更别说在武帝时期一度兴盛的公羊春秋学派,这个学派更加直接,说什么【天子僭天,诸侯僭于天子,大夫僭于诸侯】,一切问题的缘由都是天子做的不对才导致下面人做的不对,所以天子必须要以身作则。

核心思想就是天子如果犯了错,那么就没有资格责怪下面人对他犯错。

这套思想要是稍微延伸一下,那可就是天囚理论了……嘶,不敢想不敢想。

这能满足汉帝国统治者们的需求吗?

秦已经变天子为皇帝,皇帝在地位上已经和周天子全然不同了。

大人,时代变了。

统治者对今经学和今学派的不满源于此。

而古经学和古学派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横空出世”了。

比起今学派和今经,古学派和古经更倾向于配合统治者,主动顺应统治者的需求从而创造出符合统治者需求的理论。

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指导方法,以《周官礼》对抗今学派的《仪礼》,宣称《周官礼》是周公所作。

在实践方面,他们使用《左氏春秋》来对抗今学派推崇的《公羊春秋》,并且也宣称《左传》当中所记载凡例的也都是周公所作。

反正就是抬出周公的尊号压制孔子,试图以此获得今古之争的胜利。

当然,他们没有成功,因为今经学发展更早,底蕴更加深厚,纯粹的是硬实力拼不过。

硬实力拼不过,古学派又试图另辟蹊径,顺应西汉末年今学派自己搞出来的传国易姓思潮,扶持王莽搞复古,一度使得古学派大为兴盛。

结果王莽玩复古玩脱了。

古学派也因此失败。

所以在政治上,今学派始终占据优势,朝廷所立的学官——博士也始终都被今学派的儒生们垄断,被官方承认的五经十四家法也全部都是今经。

东汉光武帝时期,出于政治需求,他把被认为是古经的《左氏春秋》立为官学,设立了博士,古学派似乎看到了曙光。

结果在汉章帝时期的白虎观会议之后,为了统一学术认知,统一思想,《左氏春秋》官学地位被罢黜,古学派受到严重打击,刚刚开始的半官方化进程也被打断。

自那之后,古学派便只能继续在民间发展了。

但是所谓祸福相倚,古学派被迫成为在野学派,也不是没有好处的,至少传承不再是问题了。

为了冲击今学派貌似牢不可破的堡垒,同时也是为了防止被今学派彻底碾死,他们选择走学术下移之路。

从东汉前期开始,古学派逐渐面向社会中层开放部分学术知识,广泛吸纳社会中坚阶层的新鲜血液的同时,也怀着蚁多咬死象的憧憬。

制霸大汉学术圈的今学派的学术传承只面向自己内部,以血脉、姻亲为主要联络方式,甚少对外开放,肥水不流外人田,越来越保守。

虽然他们保住了官学地位,却日渐僵化、繁琐,失去了创新能力,还与谶纬学说结合起来,变得神神叨叨,神鬼莫测。

以至于部分比较开明的今学派士人甚至都觉得今经不如古经,反而开始主动接触学习古经,促成了东汉时代一定程度上的今古融合。

随着东汉中央政治稳定性的被破坏,以及官方太学的日渐式微,东汉学术圈子也开始发生变化。

东汉自汉和帝之后,皇帝普遍年幼,外戚登上政治舞台主导政治,皇帝成年之后又会想方设法夺回权力,于是东汉中央的政治稳定性开始受到严峻的挑战。

伴随着政治稳定性的不复存在,与政治稳定高度绑定的学术稳定也受到挑战,并且被破坏。

太学日渐荒废,博士不再讲学,天下学子也渐渐不再以太学作为学术权威,东汉的学术开始从统一走向分裂,从以雒阳太学为核心传播学术转变为以家族为核心传播学术。

失去了中央强有力的支持,再叠加上自身越发封闭、保守,今学派的衰落俨然不可避免,五经十四家法的家族传承更像是政治传承,而不是学术传承。

与之相对的,古学派为了生存和超越,则选择面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传授古经典,团结广大地主豪强阶层。

一票古学派的大佬面向社会开班招生,收徒门槛不说很低,至少是看得到的,也没有血脉、姻亲关系等隐性条件。

所以求学者络绎不绝,古学派在社会上的基础远远比今学派更加广泛,学派内的人才们也是层出不穷,不断的推陈出新,日渐繁盛。

好巧不巧,闻名天下的大儒卢植便是研究古经出身的。

再好巧不巧,他也是涿郡涿县人,刘备是他的小老乡,在这个以郡为国的年代里,两人之间的联系天然的带有一层优势。

就这一点上来说,刘备不可谓不幸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