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分批撤离(第1/2 页)
祥兴元年七月初三,
碙州行朝,金銮殿,早朝。
“苏卿,琼州现在情况如何?”
“回陛下,自从五月底第一批百姓、士卒共计五万余人抵达琼州后,一个多月时间,共建造民居三万余间。因开垦荒地破费时日,目前开垦出来的荒地不算太多,只有不足万亩。”苏刘义听到赵昺问话,出班奏道。
“朕也知道自古以来开垦荒地颇为费力,众卿家可有何良策?”
赵昺就比较佩服人家亭泗水亭长,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时候也会问一句:“如之奈何?”而不是在一旁夏季儿指挥。
说到土地历来都是属于国家的,普通老百姓是不敢轻易去开垦荒地的。很简单的道理,自己费尽千辛万苦开垦出来的荒地能不能属于自己还未可知,甚至有可能招致牢狱之灾。
所谓的荒地,肯定是远离聚集地之外的,离的近的自然都是有主的,要么官员家的,要么地主老财家的。
谁都不傻,谁都不会去以步行的方式,耗费半日时间都不能到达的地方去种地。
早晨出发,中午抵达,刚干了一会活天都快黑了,晚上住哪儿?
古代豺狼虎豹那可是遍地的,甚至占山为王的盗匪也是数不胜数。
可不像后世这般。
(比如前介绍的潮州韩江,唐朝时期,哪怕到了宋初,满江都是鳄鱼呢。)
还有一个原因,也不是什么地方都适合开垦的。你总不能去一片洼地开垦吧?一场暴雨,你家的庄稼都找不到了。
平原地区种地,你得有水源吧?没水?靠天吃饭?
估计十有八九颗粒无收。
要不然人家秦国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去修建什么水渠。都江堰、郑和渠,那是相当有名的。
退一万步,即便农民辛辛苦苦开垦出来的荒地,可以归自己所有,但是这块地能否适合种植也未可知。
名下有了地,难道不需要缴纳赋税么?倘若这些开垦出来的土地不适合种地,岂不是赔本的买卖?
“投资”有风险啊!
搞不好竹篮打水一场空,让本来就拮据的生活陷入绝境。
所以,纵观封建王朝每逢王朝末世,无数的百姓宁愿落草为寇或者加入起义大军,都没人去搞什么开荒种地。
就算有缺心眼子的去种地,待到收获季节你能保住粮食么?
咋滴,你也是穿越者,还是充了会员,有系统的,自带无限弹药的加特林……
别说古代乱世了,就算是在今年,某地还发生了地里面抢玉米的事情呢……
捡花生还出了事故,关键这叫“捡”么?
老铁们,这特么的是明抢啊……
这还是发生在后世,在下不才,竟然无言以对……
“陛下,臣以为历朝历代,百姓不愿开垦荒地和朝廷赋税息息相关。开垦荒地颇为辛苦、费时费力。百姓担忧的不过是辛辛苦苦开垦出来的土地,在缴纳了朝廷赋税之后能否有余粮的问题。”陆秀夫出班奏道。
“陆相公所言针砭时弊,切中要害,朕深以为然!众卿家可有解决之策?户部可有对策?”赵昺道。
“臣以为开荒之难在于人力之弱小,如今我碙州百姓近三十万众,朝廷当以户籍为准,在琼州何处择选适合居住地,建村落以安置百姓。各村中再配以一定数量的耕牛,每户发放农具以恢复生产,继而逐步充盈国。”听到赵昺点名,权尚省户部尚曾渊子出班奏道。
“善,就以曾尚所言。传朕旨意,在琼州选择适合百姓居住地,分散安置数十万百姓。务必让百姓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深知没有百姓,自己啥也不是的赵昺毫不犹豫的同意了曾渊子的建议。
“任忠,你是权知琼州军州事,此事就有劳卿家了。”赵昺看着下面的苏刘义说道。
(苏刘义,字任忠,号复汉。苏轼的第八传孙,崖山海战后坚决抵抗,宁死不降,满门忠烈。)
“臣,苏刘义遵旨!”
“善。朕以为,百姓之所以不愿开垦荒地,一则费时费力,二则生地对于缴纳朝廷赋税毫无保障。任谁也不会冒如此风险去干这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民以食为天,故粮食是朝廷头等大事。既然朝廷要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就要解决好百姓的后顾之忧。”
“朕曾听闻古之贤者有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如今我大宋已然摇摇欲坠,倘若我等再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百姓一定会把我等摔垮。”赵昺站起来,面对群臣掏心掏肺地说着。
“朕决定,朝廷按户每月定额发放粮食,以便让百姓们安心开垦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