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买书人(第2/2 页)
不过那陈客商也提出了要求:“我走南闯北,做得就是诚信生意。说好了钱货两讫,那就要立个契,万不能等下给了银子,你却在救了你家大人后,反口后悔。要求原价赎回藏。我这小本生意,可禁不起这番折腾。”
邓森觉得这个倒也合理,自然拍胸口表示绝无反悔之意。
陈客商却咬死定要签个契,他自称为人谨小慎微,看多了这种当面口头同意,事后却经由家族反悔的老例,最终还是买家暗中吃亏,折了本钱,倘若邓森不愿意签契,那此事就作罢算了。
邓森担心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当下答应了——他们邓家可不是那种会反口攀咬的家风。再说这个契只是个保证,交易若完不成便什么也不是。
于是那陈客商当场拟了张契,让邓森签名画押后,因见邓森年纪轻,又问:“家里有大人吗?”听邓森说有个老祖母,陈客商说:“那请老夫人也过一下目,若无问题也画个押。”
邓森想想这样也好,就拿了契纸进去给邓老太太,老太太也是识字的,看了契,只说是交易既成,定不反悔之意,并无不妥,便也签了字,画了押,她又留了个心眼,说道:“这契没拿到钱可不能给他。”
邓森道:“当然,孙儿没那么傻。”
到了外头,还没开口,那陈客商先说了:“契纸先放公子那,等银钱交割清楚了,再给我不迟。”
邓森听了这话,心想对方倒真是个厚道人,也终于放下心来,这笔生意算是敲定了。
于是邓森带着福伯两个人,在门口雇佣了骡车,把三十九本宋版连带盒装箱后,一起带到了大兴商号。
箱很沉,在大兴商号门口也没有卸下来,邓森就叮嘱福伯在此看好箱,他独自进去取银子。
邓森和陈客商走进商号之后,自然有商号伙计请他们入座奉茶。陈客商因为要提银子,乃是商号的掌柜亲自来接待。
曲沃县城小,那商号的掌柜邓森虽然不认识,却也曾见过面。
陈客商说明来意后,就当面问邓森:“邓少爷您是要现银还是会票呢?”
邓森当时还留了个心眼,故意多问一句:“现银怎么说,会票又怎么说?”
那商号管事就含笑回答:“请这位公子您放心,本号秦晋两省连兑,五十年的老号了。如果您要换现银呢,我们这里都有现银的。您这三千九百两银子不用提前准备,今天就能提。如果你要用会票,就更简单了,说明您要的会票面额,一百两为票额也可以,一千两为票额也可以,大小可以凭您喜欢。一般来说,家里藏银子就用现银,出外做生意喜欢用会票。”
邓森倒也知道大兴商号的信誉好,说道:“我是本地人,不用到外头做生意。”
商号管事道:“也不一定要到外地做生意才用到会票,如果公子是要把银子兑换了搬到家里藏起来,那自然是现银最好。但我听陈老哥说公子这笔钱近日就要用的,这三千九百两银子,那就是两百多斤的重量,就算是本城搬运也十分不便,如果家里丁口不多,银钱惹眼,还容易招贼,不如会票贴身收藏来得稳妥。”
说着就带了邓森去银看银子,那银子有铸成银锭的,但大多却是散碎的,几百斤堆在那里,自己哪里拿得动?就算点算,也得点算半天,而且他还没带银秤来——明朝人做买卖,但凡用到白银,都得自己带秤,因为用别人的秤,谁知道会不会缺钱少两?
另外还得有一门功夫,就是要会查验银子成色,这可是一个专业功夫,没有在市井里翻滚个几年,都未必能验明银色,所以做生意的需要个掌柜,不止要他会算账,还要会验银。
除了验银,还要懂折算——银子的成色有足色的,有不足色的(就是银子掺杂了杂质),不足色的银子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折算,这就更难了。
这个年代白银价值甚高,日常较大的消费,用到白银也是按照钱(十六分之一两)甚至分(十六分之一钱)来算,几十两银子吃顿饭的事情一般是不会有的,那都能做一宗大笔交易了。
邓家从来不是大富之家,福伯虽然是个积年,买个柴米油盐的都是铜钱买卖,没怎么用过白银,以前涉及到白银的买卖都是邓夫人经手,邓夫人去世后,邓磊不得不接手部分家务,帮着算账查银,邓森却是不怎么经手这些的。
——————
邓磊听到这里,说道:“二弟,你见到了那么多现银,又怕拿了假银子,又怕斤两有缺,又对折算心里没底,心里头就倾向于拿会票了,是不是?”
邓森神色微赧,他当时的确是这样想的。
邓磊道:“结果就是这会票出了问题,对不对?”
“啊,不是,会票没有问题。”邓森几乎是哭丧着脸说:“其实……我到现在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